Media
我知道媒体退烧之后,民众还在默默持续着高温。但是,当我真正前往电影博物馆的时候,还是被震惊了。北京市东北五环的边上,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,叫做电影博物馆。平常,这里连人毛都见不到一根,车道可以用作新手训练。现在因为有了《阿凡达》,也因为这里拥有北京三块3D Imax巨幕之一,以至于在这荒郊野岭里突然停了上百辆汽车,几百人进进出出,好不热闹的样子。
什么叫真心喜欢,这就是。媒体已经不做宣传了,博客里也不见讨论了,再提《阿凡达》似乎已经是很Out的事情了,但是人们还在前往。没有记者,没有镜头,也没有博客,他们还是前往,在早上5点站在雪里排队,一千多张票半小时就一抢而空。在1月份看《阿凡达》是引领潮流,在2月份看《阿凡达》是跟随潮流。现在看《阿凡达》,像我这样,是感受站在潮流之中的滋味,和沉默的大多数一起用脚投票。
老实说,《阿凡达》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好,我也不大认可它是划时代的作品。科幻片不妨可以当作鬼片来看,因为导演都要提供一个世间所无的东西,非常考究想象力。没有人见过鬼长什么样子,所以它们也要有形体,有感情,从现实世界里抽取各种已经存在的事物拼凑一番。科幻片也是同样,导演需要构筑另一个世界,但依然需要从我们这个世界里抽取砖石瓦砾,草木形状。潘多拉星球还在想象力的边界以内,也就从现实开出去了三四站的光景。以层次和丰富程度而言,尚且不如去年《冰河世纪III》的地下世界,更不用说《魔戒》了。
《阿凡达》所要表现的主题也不算新鲜,关于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太多电影进行过描述。无论是《金刚》、《人猿泰山》还是《风中奇缘》,都讲述了类似的故事---当桃花源遭遇推土机。卡梅隆创造的那个世界很悦目,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多表现一点自然内在的力量。整部片子我憋着尿不去撒,睁大眼睛从头看到尾,觉得潘多拉星球的大自然不是个活物。《人猿泰山》里就不同,泰山作为大自然的代言人,所以他可以发出呼唤,以至于百兽都听从他的召唤,奉命前来,让人鼻根发酸。《风中奇缘》里人和自然的交互过程充满了泥人的手法,让人觉得大自然具有灵性又温柔可亲。《金刚》用巨兽在巨楼上死去,象征着自然的蛮荒之力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悲壮落幕,犹如英雄史诗。而我在《阿凡达》里看不到这一点,觉得潘多拉星球的大自然只是一堆光纤和无数接口。所以,当各种异兽奔袭人类军团的时候,我感觉不出有愤怒在爆发,或者有仇恨在蔓延,以为这是破坏了系统的一个信息储存节点,引发了一个Bug,因此才有那些动物群奔而出。
回想一下卡梅隆的《深渊》(ABYSS),人类和海底生物第一次接触时,对方控制水柱作出各种形状。当水柱和主人公彼此相对,水柱的末端又模仿主人公的面容,自动形成了一个相同的水面具。剧场里爆发出一阵轻笑的同时,观众心底里也有什么温柔的东西被轻轻拨动了一下。因而无论后来的剧情多么黑暗残忍,内心都有希望留存,因为那张水面具告诉他们说:对方是善意的。因此,到了影片的最后,巨大的飞碟破浪而出,观众随之喜极而泣,觉得情感上获得了莫大的满足,世事理应如此。卡梅隆细致起来的时候可以很细,但是在《阿凡达》里则没有看到他的这种优点。反而是炫耀特技的部分太过多了一些,当时不觉得如何,出来以后一想,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的。
《阿凡达》好似积蓄多年,终于修筑成功的堂皇建筑,巍峨壮丽,美轮美奂。建筑师有志于此,要让世人惊叹赞美,于是不惜工本,构筑阔大的穹隆,高耸的尖塔,复杂的回廊。但也因为这样,他没有花太多时间详究窗户的采光,床榻的帷幕,以及门把手的安放。赞叹之余,人们会感觉到进入其间有些冷冰冰的感觉,并不适于真正居住。卡梅隆愉悦了所有人的眼睛,但是没有寻觅一条进入观众心灵深处的小径,不曾在那里掀起些许波澜。
80分,推荐电影院观赏。
今天的周立波让我感觉很亲切,尤其是看了《南方周末》的人物报道和专访两篇文章之后,我几乎可以断定他来自天涯社区。
如果周立波不是天涯网友,那么他在接受《南方周末》访谈的时候,就实在没有理由表现得那么易烨卿。小易阿姨当年在天涯是个尤物,是中国网络文化中“找抽派”的鼻祖,也是找抽艺术的集大成者。无论是她发帖公开鄙视民工,还是放肆炫耀自己的身家,都一次次成功地掀起了天涯网友乃至全国网友的无限抽人热情。在耳光声声中,易老师(不是易中天)冉冉升起,成为网络上一枚著名的新星。如果不是后来汝南周公子横插一杠子,天涯易老师(依然不是易中天)的风头可能早就盖过了央视易老师(这个的确说的是易中天)。